发挥公共外交作用 助力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韩方明

【内容摘要】2024 年9 月19 日, 第十二次上海公共外交对话会在上海 市政协举行, 主题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公共外交”。察哈尔学会会长 韩方明在会上发表题为《发挥公共外交作用 助力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新体制》的主旨演讲, 提出公共外交体系化、机制化的重要性, 建议 与海外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对话桥梁, 塑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关键词】公共外交作用 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作者简介】韩方明, 察哈尔学会会长、《公共外交季刊》执行总编 辑, 长期从事公共外交的研究、传播、推动工作。

公共外交体系化、机制化,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对外开放国际舆论氛围。 中国的公共外交建设已经写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报告和国家发展规划, 驶入快车道。继上海之后, 全国各地成立的公共外交协会都取得了斐然成 绩。这是机制建设的突破, 也是公共外交逐渐成为国家总体外交重要组成 部分的共识。如果全国每一个公共外交机构都能够积极拓展工作, 与海外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对话桥梁, 必然有助于对外开放, 也有助于更好地化解 国际舆论场上那些偏见、傲慢和抗衡。体系化、机制化建设能够帮助我们 在应对国际舆论突发情况时开展及时、准确的应急反应, 化被动为主动、 从主动变生动, 也能够帮助我们开展国际舆论场议题设置, 广交天下朋友, 把国际友谊做实、做广、做深, 把国际博弈做新、做巧、做妙。

外交博弈不只是斗争。外交博弈自古有之, 博弈各方除了要维护自身 利益, 还要取得战略平衡, 博弈经常需要妥协而不只是斗争, 需要化解仇 恨和争取朋友。在国际舆论场域中, 一味强硬和一味软弱都不是什么好选 项。解决不了问题的强硬会带来更多问题, 化解不了矛盾的软弱会徒添更 多悲情。从这个意义上讲, 一味强硬不是敢于斗争, 一味软弱也不是善于 斗争。公共外交的使命也是要将“敌人变得少少的, 朋友变得多多的”, 是 让敌人变成朋友, 让朋友变成铁杆好朋友。“美美与共” 是构建高水平对外 开放格局的必由之路。

公共外交要真抓实干, 落在实处。公共外交涉及内容广泛, 人员层次 多元, 行业包罗万象, 本身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政府 和官方的主体外交实践, 日常生活中每日每时发生的对外交往活动, 大多 数都是非官方的、民间的和大众的公共外交行为, 它们涉及经贸、文化、 社会和人民交往。与此同时, 官方的外交政策, 也经常要通过民间和大众 的公共外交行为来落实, 更重要的是, 这些公共外交涉及的内容是如此地 广泛和自发, 以至于离开公共外交, 对外政策的落地都会出现问题。这对 公共外交践行者、志愿者、关联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是搞形式主义的 公共外交, 还是通过开展公共外交为我国对外开放做出实质性贡献, 激发 对外破局潜力?

公共外交的目标是要形成对华友好的舆论氛围。当前, 我国公共外交 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成效明显, 成绩很大, 虽然也面临“全球南 方” 中的“龙象之争” 等问题, 但总体而言, 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公共外交 相对得心应手。当下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公共 外交的突破性进展。现实情况是, 国际主流舆论场的主要议题设置基本被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 对华傲慢与偏见随处可见, 我们面对西方不公时 的“怒斥” 不可谓不多, 但效果反而越来越差, 不是我们不敢抗争, 而是 怒斥式抗争掉入了对方挖下的话语陷阱, 你越是怼, 对方越是会收获“反 华福利”。在反华舆情较多的国家开展公共外交, 不能使“亲者痛, 仇者 快”, 不能只图简单爽快, 不图实际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那种只会怒 怼、只会讲大话语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共外交的“懒政”。只有让 反华势力越来越减分, 让友华派越来越加分的模式才是正确方向, 只有形 成“友华福利” 和有利于对华友好的舆论氛围, 我们总体外交格局的整体 利益才可谓具有保障、基础坚实, 否则很容易成为自说自话的空中楼阁。

做好以上这些并不容易。应该看到, 当前我们的公共外交在内容和手 段上机械、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普遍; 对公共外交工作重形式、轻效果, 以不犯错误为唯一工作原则; 在外宣工作等领域受到的限制太多, 以致难 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搞好公共外交, 需要解放思想, 灵活有序, 应有相对自由的工作空间。判断公共外交工作是否有必要开展, 应当坚持“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是否有利 于维护国家利益; 是否有利于造福于我国人民。在这个基础上, 表现形式 不妨多种多样, 不要自我设限, 轻易被极端舆情裹挟, 对于那些不利于总 体外交格局的极端表达方式, 要及时应对处理。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号, 披着什么样的外衣, 极端表达都会对公共外交工作造成伤害。和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民众打交道, 要了解他们能听得懂什么样的话, 听得进去什么样 的话, 他们能对政策形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推动他们形成影响力, 这是 一门技术, 更是一种艺术。近年来, 以上海为代表的地方公共外交事业锐 意拓展, 务求实效, 通过大力开展经贸外交、人文交流等, 展现中华文化 的博大精深与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 有经验可挖掘, 有范本可推广, 建 议你们多总结、多推广!

城市外交是公共外交的一种典型表征。城市外交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 一环, 不同于国家外交, 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更少的压力感。面对错综复 杂的国际形势, 城市可以在地方交往层面悬搁国家之间的冲突话题, 转换 国家之间的矛盾设定, 从经济、科技、文旅等多方面开展地方合作来促使 双边关系升温, 进而修正交往城市的舆情走向, 突破海外对我国的妖魔化 舆情围剿, 自下而上拨正。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 力依然存在, 中外基于市场合作的民间友好基本盘还在, 这些合作往往落 在城市层面, 上海与海外友城的交往以及举办进博会等就是看得见、摸得 着的范例。当然, 城市与城市之间合作的空间还有诸多方面未曾挖掘, 用 之则大路宽阔, 闭之则小路弯弯。

公共外交是心与心的沟通。对于很多西方民众而言, 宏大叙事并没有 那么重要, 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体会到的直观感受。无论在哪里, 谁能够引起民心共振, 谁就能够在传播战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没有什么冰 山是不能融化的, 关键是我们从哪里着手, 从哪里加热。西方社会也并非 铁板一块, 自从中国主动对部分西方国家开展免签政策以来, 越来越多的 海外人士来华旅游、经商, 一些昔日的偏见逐渐被打破, 他们发现现实中 国与被西方媒体妖魔化的中国并非一回事。开展更多的交流才能击碎各种 谣言。中华文化里的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等传统, 放诸四海, 皆为美 谈。相信通过上海等一个又一个城市和海外城市之间的交往, 逐渐形成地 方国际朋友圈矩阵, 一定会让更多的外国城市居民感受到不一样的中国与 中华文化, 进而为我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奠定公共外交高质量基础。

这为地方公共外交协会、智库和媒体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多选择。我们 可以有针对性地与对方国家的智库、媒体、代议机构展开互动, 通过智库 对话与传播, 廓清偏见与误解, 展示真实与真情。老实讲, 像上海这样推 动智库和媒体积极与海外对话的地方还不够多, 深耕海外友城的力度还不 够深, 我们发挥作用的空间还很大。如果各地都能够鼓励智库和媒体强化 公共外交和城市外交功能, 深入对外传播的基层场景, 那么不仅有助于地 方层面的经济合作, 也有助于影响海外城市的对华合作生态, 进而为总体 外交贡献更多积极因素。

我国的对外开放在路上已经40 多年, 开弓没有回头箭。融化冰山, 消 解误解, 延揽朋友, 以合作推动合作是公共外交的目标和使命。在扩大国 际合作中提升开放的能力, 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需要我们 进一步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