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的话
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 瞬息万变, 作为国家之间关系的“润滑剂” 和 “缓冲阀” 的公共外交, 其重要性更加突出。2024 年末之际, 《公共外交季 刊》冬季号聚焦新视野、新理论、新实践、新热点等, 与读者交流分享。 视点文章摘编自我在第十二次上海公共外交对话会上的发言。我提出公 共外交体系化、机制化的重要性, 强调公共外交要真抓实干, 落在实处, 形 成对华友好的舆论氛围。
针对当前公共外交领域的新现象、新效应, 本刊推出新视野专题。云南 大学章立明梳理了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选择泰戈尔作为现代印度名片的依 据、适用普及与专业并行的交流策略, 分析了印度政府通过文化外交树立自 身大国形象的效果, 指出泰戈尔名片所形成的长尾效应对于中国开展文化外 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浙大城市学院王毅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阎洁璠以 柬埔寨吴哥古迹为案例, 通过分析吴哥文化遗产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应, 以 及旅游发展的负面效应等, 提出中国开展文化遗产领域公共外交活动的可行 路径。
本刊还探讨了公共外交的理论发展及最新实践。北京语言大学林迎娟通 过具身认知的理论视角, 认为海外青年来华研修项目可充分利用主场资源, 通过对研修群体的重视、研修环境的浸润、研修情境的设置, 推动具身性、 社会性和情境性的统一, 为学员提供更客观、全面了解中国的机会。中国政 法大学许晓艺提出, 社会智库独特的功能和结构赋予其重要的公共外交优 势。她以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为例, 分析社会智库可以在输入、转换、输 出、反馈四个公共外交实践环节中, 充分发挥利益表达、政策协调、舆论引 导、国际交往等机制功能。实践案例方面, 暨南大学吴非和李旋以美国“电 影外交” 的成功实践为案例, 从市场、语言及内容制作等角度分析了美国电 影打造文化吸引力的路径。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鹏以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园区 为研究对象, 提出发挥其公共外交作用的路径, 如影响属地直接公众, 形成 “环园区公共外交地带”; 完善自身的媒体发布层次建设, 建立属地媒体关系 网络; 探索由中方发起, 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公共外交组织等。清华大学 张鑫等人以清华大学学生“一带一路” 研究协会为例, 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 如何推动跨文化对话与合作, 积极参与公共外交实践。
山东聊城大学李德芳梳理了新世纪外国学者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情 况, 并提出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建议。西藏民族大学汪罗和李玥轩对《全球 传播导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析, 认为作者绘制的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全球传播新规范理论的多重想象框架, 是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传播理 论体系的有益探索。
韩方明
执行总编辑
谨识 2024 年3 月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