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引领、有所作为与文化自信

战略引领、有所作为与文化自信,是十八大前后中国企业公共外交呈现的新发展。具体来说,中国企业更加注重在标准制定和话语权方面的战略引领作用,更加主动有为地推进投资东道国和母国之间不同层级的政府、行业协会之间的友好交流和伙伴关系的确立,更加自信地展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自身文化的价值理念。这些新发展是中国企业更深、更广、更成熟、更自信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和合作的体现,也是中国综合实力发展壮大、更深程度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现。

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一批国有大型金融企业和对外工程公司为拓展经济贸易活动而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和代表处算起,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有三四十年历史。“走出去”过程中,中国企业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展了公共外交实践,并积累了一定的公共外交经验。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公共外交理念的广泛传播,近年来,尤其十八大前后,在传统的“品牌建设型”和“社会责任型”企业公共外交基础上(研究者对企业公共外交模式划分标准不一,其中以莫盛凯归纳的较为全面。莫盛凯将企业公共外交分为产品质量型、社会责任型、危机防范型、危机自救型、战略关系型和主动挑衅型六种模式,笔者则倾向于将产品质量、危机管控和公共关系维护统一于“品牌建设型”之中。关于企业公共外交的模式划分,笔者将另行撰文讨论),有三种新动向值得关注:一是一些在业内技术过硬、实力过硬的企业,从战略上积极参与、引领行业标准制定,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构建行业话语权,彰显中国实力和影响力,可称为“战略引领型”;二是在企业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交流交往中,有些公共外交意识较强的企业会主动穿针引线,促进国外项目所在城市与国内项目城市的城市外交的发展和中外相关行业协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间友好程度的提升,可称为“有所作为型”;三是随着综合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提高,中国企业对于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也越来越自信,并致力于在国际上的价值观传播,可称为“文化自信型”。

企业公共外交新发展的具体表现

“战略引领型”公共外交企业可以华为、中国铁建为代表。企业界有个耳熟能详的说法,即“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标准制定意味着企业在行业战略引领地位的确定和话语权的掌握,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层次。华为已经成为公认的中国企业优秀代表,2016年1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国际无线标准化机构3GPP的RAN1(无线物理层)87次会议上,由中国华为主推的Polar Code(极化码)方案战胜美国高通主推的LDPC方案和法国主推的Turbo2.0方案,被采纳为5G eMBB(增强移动宽带)控制信道标准方案,这是中国在5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标准化上的重要进展,意味着我国通信企业在5G时代将全面占领先机,对于我国通信行业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将华为视作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公共外交战略引领代表的话,中铁建则可视为在传统基础建设行业战略引领的代表。2016年10月,由中国铁建承建,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首都的非洲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正式通车。与以往海外承建工程不同,该铁路是海外首条集设计标准、投融资、装备材料、施工、监理和运营管理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中国标准”铁路项目,对于中国铁路和装备制造业的“标准突围”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有所作为型”公共外交企业可以神华集团为代表。神华集团在澳大利亚项目开拓推进中,与当地社区政府长期交流、合作,双方之间形成了深厚的信任。以此为基础,神华集团主动作为,积极牵线搭桥,促进中澳城市外交和人文交流。近年来,神华集团海外公司促成了澳大利亚沃特马克项目临近的利物浦平原郡与山东省即墨市建立“友好姊妹城市”关系,以及澳大利亚冈尼达郡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建立国际友好关系。一般来说,这并不属于传统企业公共外交范畴,西方跨国公司也鲜见主动筹划对企业生产经营不能产生直接促进作用的活动的相关案例。由于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经济交流主体,“有所作为型”企业公共外交,对提高企业乃至国家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促进中外友好交流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望成为企业公共外交的亮点。

“文化自信型”公共外交企业可以中石油为代表。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信奉“丰碑无语、行胜于言”,做得多、说得少。尤其是“走出去”过程中,我国企业在文化上长期存在自卑心理,自觉不够“普世”,不够国际范儿,将很多“走出去”的弯路、教训归结为文化原因。诚然,文化融合与跨文化管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组成,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就应落入预设的“冲击—回应”模式,只有适应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所谓“普世价值”才能融入国际市场。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一些优秀的企业已经对自身文化基因有了强大的自信,在国际化过程中,也开始积极传播基于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中石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是中石油的企业文化精髓,但也长期被认为过于本地化,与以西方价值为主导的所谓国际主流价值观不一致。国际经营初期,一如多数中国企业,中石油也更多侧重闷声干、少宣传。随着“走出去”的成熟,中石油对国际市场、跨国经营有了更高层次的把握,对自身企业实力、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也有了更强的自信。中石油的海外战略目标即建成“海外大庆”,在海外子分公司的文化建设中,也坚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海外的发扬和传承,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移植到海外,同时,学习、借鉴、吸收西方先进企业文化理念,规范制度,强化执行,推行跨文化管理。从实际效果看,通过合适的传播、教育方式,外籍员工也普遍地认同特色鲜明的“石油文化”,显示出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企业文化的强大包容性,也彰显了中国企业的强大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三个转向”

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与支持。近年来,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取得长足进展,逐渐成为我国外交工作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在外交全局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中共十八大以来,因应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要求,公共外交工作更加主动作为,进一步创新发展。定位上,由重“破”转向了“破”“立”并重;内容上,由讲“和”转向了“和”“合”并讲;方式上,由好“隐”转向了“显”“隐”并用。经过相应的调整,公共外交工作进一步贴近我国的对外战略布局,正更加积极有效地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

公共外交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公共外交逐渐成为我国外交工作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在外交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重要性日益凸显(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载《求是》2011年第4期)。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全面推进,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境界。在这一历史性进程中,我国的公共外交工作更加主动作为,进一步创新发展,通过对定位、内容、方式三个方面的适当调整,更加积极有效地为中国外交大局服务,其独特作用也进一步彰显。

由重“破”转向“破”“立”并重

冷战结束后,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国际格局的调整演变与国际力量的消长,因此,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的战略走向。其中有些国家、机构、媒体或人士,出于各种原因和目的,极力地“抹黑中国”或“唱衰中国”,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衰落论”等五花八门、不着边际的负面涉华论调。针对此,我们在公共外交层面不断发力,积极向国际社会澄清客观真实的中国,努力打破这些扣在中国头上的“帽子”。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动对外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按照这一重要指示,公共外交工作除了驳斥各种不实论调之外,还应进一步重视并加快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形象。也就是说,面对各种“抹黑”或“唱衰”,我们不仅要予以正面回应,明确告诉各国民众中国不是“那样”,而且要主动塑造,让国际社会准确认识中国是“这样”,使客观、立体、真实、可亲的中国形象立起来。

那么,在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时,我们要向国际社会展示什么呢?2013年12月,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162页)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外交工作围绕塑造集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于一体的中国国家形象,主动作为,开展了各种宣传推介活动。比如,公共外交针对中国认真履行负责任大国职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全方位解读,使国际社会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和认知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行动与贡献等。2016年10月,察哈尔学会就以“全球治理创新的中国智慧”为主题,召开了一场颇具规模和影响的研讨会,300多位国内外政界人士、专家学者、商界人士和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智慧对全球治理创新的重大意义。

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公共外交

中共十八大以来,蓬勃发展的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些新态势已初露端倪。在“互联网+”时代里,各种传统精华有望通过“互联网+X”模式推陈出新,丰富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内涵。从大数据的视阈来看,合理运用大数据这件利器,能使中国公共外交在网络平台上的运作平添新特质。在全球治理背景下,身为网络大国的中国要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就要积极倡导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新主张。依托国家发展大平台,中国网络外交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今天,公共外交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在历届党代会报告这种纲领性文件中尚属首次提出,这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走高的前提下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而做出的一大战略选择。在波谲云诡、潜流暗涌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借由公共外交这一“外表柔软,内心强大”的外交新形式,能够向目标受众群体传播信息、宣传外交政策,交流思想、传播国家观念,引导舆论、塑造国际形象,对中国海外权益拓展维护具有极大效用。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呈现出一派繁荣的良好局面,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外交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进步,一些发展新态势也已初露端倪。

“互联网+”时代里公共外交新内涵

作为一种初始诞生于军事需要而日趋平民化的新兴载体,互联网具有开放、即时、互动、多元、高分散、低成本等诸多传统媒介难以达到的优势。不仅如此,实时、迅捷和高速扩张的网络传输还具有3“F”能力,即更远(farther)、更快(faster)和更少中间人(few intermediaries),这也使得政府试图对信息进行垄断或控制愈加力不从心,极大地降低了广大公众踊跃参与对外交流的门槛与成本。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网民数量突破35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47%。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人,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在此情势下,互联网早已不止是一个海量的信息平台,更是一个广阔的外交阵地。互动无限、联通世界的互联网与生俱来的诸多特性使其在短短数十年间即成为表达意见、构建认同、塑造形象的有效工具和无形桥梁,这也促使网络外交成为各国施展公共外交,赢取外国民众、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新的重要路径。

自1994年首次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面连接以来,中国已从互联网软硬件引进者、初级使用者逐步成长为全球互联网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互联网也在中国对外交流交往中扮演着十分活跃的角色,网络外交日益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如作为世博会史上的一大创举,2010年上海世博会推出了“网上世博会”,采用三维虚拟技术第一次将世博会实景搬到网上,不仅打造出一个访问者与实体世博会互动体验的虚拟平台,而且让全球网民足不出户即可远程参与上海世博会。整个世博会期间,“网上世博会累计入‘园’参观者为8234万人次,页读数(PV)累计超过8.73亿”。“永不落幕”的上海世博会舞台上无时不在上演中外交融、各具风情的“外交剧目”,其公共外交效果不言而喻。中国外交部于2011年4月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开通了“外交小灵通”官方微博之后,又于2014年8月在腾讯微信平台上开通了“外交小灵通”官方公众号,秉持“人不分内外,事无惧大小,有心则灵,有情则通”的理念,以丰富灵动的多媒体形式与中外“粉丝”展开亲密互动,阐释中国外交、传递中国声音、讲解中国故事、型塑中国形象。

2015年3月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意味着推进“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正加速开启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在“互联网+”时代里,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打破信息不对称、促进专业化分工、降低交易成本、加快产业升级,从而营造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人类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这无疑为公共外交事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中国网络外交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历史积淀与人文底蕴,戏曲、武术、饮食、建筑等饱含中国元素的传统精华,都有望通过“互联网+X”的模式推陈出新,立体式展现中国文化之源远流长,极大充实和深化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内涵。

开启公共外交的中国模式

中共十八大以来,公共外交在中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话题并得以蓬勃发展。四年多来,中国以更为积极主动、自信的姿态开展公共外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模式。在参与主体上,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公共外交的格局;在内容上,主要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在形式上,突出中国元素,加强人文交流;在目标指向上,旨在广交朋友,夯实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公共外交

建国初期,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华外交孤立和封锁局面,中国外交采取的是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相结合的策略,形成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以官带民,官民并举”的外交格局,演绎了新中国外交史上许多经典案例,为我国融入国际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外部世界需要了解更为真实的中国,中国的发展也需要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公共外交成为新的时代要求。中共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在此后许多重要会议上,公共外交又多次被提出来,这标志着公共外交作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在国家诸多战略规划中,公共外交也被提上了议程。十三五规划中,“建设讲好中国故事队伍”被列为100件未来5年计划要做的事之一;在“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五通”中,民心相通与政策、道路、贸易、货币相通并列,也凸显了公共外交在其中的地位。

在公共外交实践中,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直接面对国外公众,效果更为显著。自2014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发表题为《打开欧洲之门 携手共创繁荣》的署名文章以来,凡是重要出访必先在出访国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2014年发表了13篇,2015年发表了7篇,2016年发表12篇。这些署名文章回顾了两国传统友谊,对中国外交政策进行解读,并为两国关系定调,回应关切,特别是通过引用该国文学艺术作品,拉近了与该国读者心灵的距离。

在开展公共外交各主体中,中央政府层面的中宣部、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居于主导地位,它们通过调动各种资源,集中力量开展一些大型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活动,并赋予这些活动较高的权威性。2012年8月,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升格为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2012年底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成立,主要职责是动员、协调、组织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大局。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海、天津、广东、南京等省市建立了近20家地方性公共外交协会,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除了政府之外,媒体、高校、智库、公司等各种社会力量或非政府组织,社会精英、出境游客和海外华人华侨等个体在塑造中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开展公共外交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政府鞭长莫及的领域或不方便出面的时候,他们的重要作用便凸现出来了。其实,国家形象与软实力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与事件展现出来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公共外交的使者。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日益增加(目前每年1亿人次,预计未来5年将达到7亿人次),出境游客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国家形象。近年来,中国游客在海外旅游时各种不文明行为屡有发生,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通过制定各种监管措施、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公民的公共外交意识与能力,强化人们出境旅游的文明意识,维护了国家形象。

中国公共外交的创新与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开展公共外交,将政府主导的传统公共外交与非政府机构开展的非传统公共外交结合起来,主动塑造、积极引导国际社会树立客观全面的“中国观”,“维护海外合法权益”,“深化中外理解,促进政策明晰化”,公共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公共外交道路。

政府公共外交的创新

政府公共外交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主力军,也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总指挥部”。在中国政府体系中,外交部、文化部和国务院侨办等部门负责政府公共外交。近年来,政府公共外交发展很快,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创新。

外交部的公共外交创新。十八大以来,外交部不断加大对公共外交投入,加强公共外交体制机制建设,公共外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2012年8月,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升格为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2012年12月,在外交部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这是由中国公共外交领域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相关机构和企业等自愿参加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成为统筹社会各界资源,发挥民间渠道作用,推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

首先,加强了首脑公共外交。外交部围绕领导人出访和出席重要国际会议,精心策划公共外交活动,深化友谊,增信释疑,展现国家良好形象。在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人重要外事出访期间,在当地媒体发表文章,接受记者采访,访问孔子学院、企业和社会组织,与当地社会各界积极交流和沟通,产生了非常好的公共外交效果。

其次,进一步做好媒体沟通外交。外交部积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特别是在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坚持围绕中共十八大、“两会”、APEC峰会、亚信峰会、G20峰会、联合国大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深入阐释“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政策倡议和外交主张,积极做好新闻发布和政策阐释工作。

再次,积极打造公共外交品牌。在继续做好外交部公众开放日、外交部网站这两个老品牌的同时,又推出了蓝厅论坛、“外交小灵通”微博、“外交服务站”广播、“外交官的眼睛—中国外交官看世界摄影展”等新品牌,不断拉近外交与公众的距离。

最后,外交部还推动驻外使领馆开展公共外交创新,中国派驻各国的使节,每年总共在驻在国发表演讲2200多次、接受采访1300多次、结合春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庆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3000多次等,有力增进了国外公众对中国的了解,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育部和文化部等部委的公共外交。与外交部的公共外交创新类似,教育部的孔子学院、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文化部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外交部级协调机制等,也是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创新。

首先,继续做大做强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从2009年开始,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领导下,中外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发展迅速,成为中国人文交流的重要推手。刘延东副总理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共同领导下,中美两国先后举办了八轮高层对话,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丰硕的成果,受到了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影响力日益加大,成为增进战略互信与促进中美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积极建设孔子学院。十八大以来,孔子学院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受到广泛欢迎。根据国家汉办的数据显示,目前,已在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各类学员达210万人,孔子学院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架桥人”和世界认识中国、中国与各国深化友谊和合作的重要窗口。目前,有70多个国家200多所大学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

再次,大力支持各种形式的民间对话论坛。世界和平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太湖文化论坛、达沃斯夏季论坛、中国文化年、孔子学院以及不同形式的双边论坛和民间对话等,成为加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交流机制。中国政府还支持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开展深入的对话交流活动,比如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的“实话实说代表团”、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中国民间组织代表团等,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最后,积极拓展侨务公共外交。侨务公共外交的概念是中国的发明,中国的侨务公共外交以“以侨为桥”,针对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海外侨胞实地参访和交流,鼓励他们通过所见所闻向当地主流社会全面、真实地介绍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重点是“对海外侨民和归国侨眷的公共外交”,积极完善大侨务发展格局和健全大侨务工作体系,加强全局性、基础性、系统性、长效性建设,注重建立侨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包括与各类侨团联系的组织网络、与侨商建立联系的网络、与海外专业协会建立联系的网络、为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服务的完整工作体系等,各领域侨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2015年,“惠侨行动年”,国务院侨办推动海外侨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依法维护侨胞权益、加强侨务公共外交、构建普惠而长效的为侨服务体系与网络,华人华侨已经成为侨务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从涉外礼仪文化传播看十八大以来的公共外交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作政治报告时,首次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要求,这标志着在公共外交在我国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运用中国智慧,在世界各地开启了中国文化的全球公开课,成为中国推动公共外交、构建国际话语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更是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全面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历史条件和机遇。自此以后,本已有了长足发展的中国公共外交进入了更全、更快、更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涉外礼仪作为人文交流的内容之一,对公共外交的健康开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透过18大以来涉外礼仪文化传播的规模和趋势来看,公共外交的规模和水平正以日新月异的趋势向前发展。

公共外交成就简述

回首往昔,公共外交的理念和行动早已有之,并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与美国派往延安的“迪克西使团”的戴维斯、谢伟思等人的交谊就是公共外交的具体体现。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美国对华封锁和遏制而与日本及其他一些国家开展的民间外交,也具有公共外交的特点。而以上公共外交的实践也在事实上对于当时局势的改善发挥了柳暗花明的作用,可以说公共外交已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政府外交进行着有力补充。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公共外交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各地区各领域在开展公共外交事业中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第一,越来越多的地区、组织开始设立公共外交研究机构,专门对公共外交展开深入研究,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等,公共外交机构的设立一方面能源源不断地为我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开展建言献策,提供智囊,同时也可以在更多领域与外国机构开展对话与合作,为政府外交提供有力补充。第二,很多公共外交研究机构之间开始以多元化的形式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生产公共外交研究成果,创造研究智慧。如2016年10月28日,察哈尔学会2016公共外交温州论坛暨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温州2016分别在温州人民大会堂和温州大学成功召开,这次会议邀请了大批专家学者以及政商界人士出席,分别就“与世界握手—中国公共外交的地方实践与创新”和“全球治理创新的中国智慧”为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列席嘉宾先后发言,建言献策,总结出大量公共外交智慧,温州大学也对接下来更好开展公共外交积累了宝贵经验。类似论坛每天都在各地区不断开展,有力地完善了公共外交生态。第三,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群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及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和人员来到中国,中国与世界之间交流呈现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仅2014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就达1.1亿人次,持续位居世界第一位,公共外交在每一位对外交往的公民,每一个对外交往的社会组织中以各种形式开展进行。